紅色教育
紅色教育,服務于公民道德體系建設、未成年人教育,特別著力于鼓勵大專畢業生樹立遠大的抱負為建設革命老區求學、成才、創業。
紅色教育,為全社會緬懷歷史、堅定信仰、學習老區、支援老區,提供直接的便利與服務。
紅色教育將幫助革命老區建設紅色“數字化網絡服務系統”,以便革命老區捕捉發展機遇,運用時代快捷手段,與外部交流互動。
紅色教育就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,遵循寓教于樂的原則,結合重大節日和紀念日,對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“紅色教育”。
如學校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,進行紅色教育的合理分層,細化活動的內容和形式。在一二年級開展“識黨旗、認黨徽”教育,主要開展“革命英雄在我心中”、“我心目中的抗日小英雄”故事比賽等,讓每一位學生在自己的心目中,確立起至少一位崇拜的英雄人物,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榜樣,樹立正確的人生觀;在三四年級開展“明黨史、知黨情”教育,主要開展“革命歌曲”歌詠比賽、“我喜歡的紅色格言”征集等活動,讓每一位學生通過傳唱革命歌曲,確立人生格言,激勵他們時常戒勉自己,養成良好的道德情操,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;在五六年級開展“感黨恩、跟黨走”教育,側重于開展針對性強、形式活潑、具有特色的“紅色”主題隊會,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,聽革命傳統報告,參加扶貧助殘等豐富直觀的教育形式,“感黨恩、跟黨走”,把自己的成長自覺的同愛黨、愛國、愛社會主義結合起來。
近段時間以來,紅色老區鄉鎮黨委在創建學習型黨組織和創先爭優活動中,利用革命老區愛國主義基地和烈士園等紅色教育基地,努力營造以“紅色文化”育人的良好氛圍,探索出一條“常規教育日常化、特色教育品牌化、校地互動雙向化”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,開展形式多樣、內容豐富的主題教育活動,為黨員干部、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開展進行積極地探索。
做好“三個延伸”,不斷拓展紅色教育的外延 紅色老區鄉鎮黨委在開展教育活動時做到立足黨員干部,放眼普通群眾;立足基地教育,放眼社會實踐。通過不斷探索,兩個紅色基地在紅色教育中通過“三個延伸”,實現教育外延的拓展。 紅色教育向普通群眾延伸。紅色基地的紅色教育“點”多“面”少,主要體現在對黨員干部教育多、對普通群眾教育少;在紀念節日教育多,平時教育少,造成教育的整體性、連貫性差。針對這種情況,紅色鄉鎮黨委要提出紅色教育要形成規模,形成傳統,形成系列,形成特色,并采取一系列措施。如在開展“三力建設”、“解放思想大討論”、“科學發展觀”、“創先爭優”、“七個一”等活動。同時通過邀請州團委、州婦聯等開展講座,組織開展紅色教育活動,將思想政治工作的范圍擴展至普通群眾。 紅色教育向基地外延伸。積極占領思想教育陣地,在策劃中融入紅色教育元素。以紅色名人故居為重點,把博物館、烈士園、農村黨支部活動產所等納入愛國主義、黨史教育景點,積極開展“紅色之旅”活動。同時邀請老同志與紅色基地共建,創作一批上乘的文藝作品。 紅色教育向學校延伸。在開展紅色教育時,充分考慮中小學校屬地的優質資源,以發揮優勢,實現合作共贏。一是聘請部分經驗豐富的同志擔任學校兼職輔導員,利用他們豐富的經驗對中小學生開展教育;二是建立實踐基地,讓中小學生接受革命教育,同時學校也選派一批優秀學生到紅色基地開展義務講解活動;三是開展手拉手活動,即讓中小學生與老干部手拉手緊密聯系。通過上述紐帶,廣交朋友、廣泛宣傳,紅色教育空間越做越大,紅色教育機制越來越完善。
打造兩個平臺,不斷深化紅色教育的內涵是以深入開展“紅色主題活動”為契機,促進革命老區精神薪火傳承。紅色鄉鎮要立足紅色基地,依托人文優勢,通過舉行入黨入團入少先隊宣誓儀式、多媒體教育、“解放戰爭史”講座等多種形式,促進革命老區精神薪火傳承,樹立一批先進模范群體的典型,打造基層黨團的鮮亮旗幟,帶動優良作風創建,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。圍繞著“班子建設好、主題活動好、支部建設好、活動陣地好、特色創新好”這一標準,涌現出一批先進黨支部、優秀黨務工作者、優秀共產黨員、革命老區“邊疆文化陣地守護者”先進集體、先進分子。
是以擴充革命時期實物為抓手,讓革命傳統在黨員干部群眾及青少年中生根發芽。同時在中小學生中開展以紅色教育為主題的演講比賽、作文比賽等活動,引起強烈的反響,收到明顯的教育效果。 總而言之,紅色老區要積累經驗,樹立品牌:紅色宣講循序漸進、逐步拓展;紅色實踐因地制宜、全面覆蓋,使紅色教育逐漸形成規模,形成傳統,形成系列,形成特色。